当前位置:

富民强县催承接

作者:朱辉 编辑:李庆石 2017-02-28 18:52:17
时刻新闻
—分享—

  2008年8月26日至29日,我县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班子赴广东清远市考察该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考察,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清城区、清新县和清远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的部分园区和企业,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这次参观考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感触很多、启发很大。

  一、回眸清远,承接新局催我奋进。

  清远市是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现辖清新县、清城区等五县一区,以及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7万人,是广东省地域最大的地级市和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走马清远,所到之处,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到处是大气恢弘的建设场面,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创业热潮,到处是昂扬进取的务实干劲。总的讲,他们抓承接彰显了三大特点。

  1、抓得早。清远刚建市的时候,由于区位偏僻,资源紧缺,石灰岩山区的清远显得惊人的贫困,并与繁荣的珠三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珠三角人均GDP已经超过5200美元时,清远不足1000美元,被喻为邻近“金三角”的“寒极”。为实现赶超发展,2001年,清远市提出了“融入珠三角,追赶珠三角”的战略。多年来,他们创新思维,落实科学发展观,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抓住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后花园“三化一园’’发展战略,倾力营造政策洼地,掀起了“二次创业”高潮,实现了经济发展由冷到热、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的转变;“寒极”变成了“热土”,山区经济开始融入珠三角经济圈。

  2、措施硬。清远坚持从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入手,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发展思路和“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理念,迅速从原来无为的”等靠要”向着有为的“干创闯”转变。在做实承接这篇文章中,他们狠下决心,重拳出击。他们突出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方面,他们下了大力气,引进承接了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形成了外资内资民资大合唱的良好局面。如辖下的清城区从2003年开始,每年招商引资都确立“三个超百”的目标,即引进项目超100个,合同投资金额超100个亿,试投产项目超100个,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街道、各部门、和各有关领导干部,严格考核,大力奖励。他们突出平台建设。清远采取“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建设了一批规模宏大、规划科学、配套设施完善、积聚效益良好的工业园区,为产业转移到该地提供了用地保障。他们着力改善环境。在工业园区积聚的兴建了一批生活配套区,引导银行、邮电、商业、文化娱乐等项目向园区靠拢,让到清远的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确保了内移企业的用工问题。同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上实施大动作,构筑出适应大工业生产大进大出的交通网络,彰显洼地效应。早在2001年,下决心降低地价、水价、电价以及各种居高不下的收费,大力降低投资成本,使清远一度成为广东省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

  3、效果好。纵看清远近年的发展史,她是一部迅速崛起的历史。2002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2302个,投资总规模超过1673亿元。在广东省2007年公布的八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中,该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97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增幅居全省第一;总量继续居山区市首位,列全省第13位;人均GDP1.64万元,增长31%。其中清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56.5平方公里,区内分六大工业园,是全省十六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园区现有工商企业近200家,其中三资企业80多家。下辖的清新县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排全省各县首位,县城规模从16平方公里扩展到29平方公里。清城区发展势头之猛、速度之快、后劲之足更是全省全国罕见。从2002年到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9.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8.7%;先后引进项目600多个,合同投资金额600亿元,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强大动力,成为清远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二、透晰清远,承接要道促我奋进。

  今日清远,是港、澳、台商家置业的热土,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北方商家南下投资的桥头堡。解读“清远现象”,为欠发达地区谋发展、求繁荣树立了一个突出典型,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清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清远市在加快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唯上级文件,不唯政策法规,善于从实际出发,敢想敢干,逆向思维。当初,市委班子在分析清远穷在什么地方时,不是从客观上找原因,而是善于从主观上分析问题的症结。他们认为,阻碍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山区穷不在钱,而在于穷脑袋;山区落后,不在区位,而在基础设施滞后和交通不便捷;山区欠发达,不是农业不发达,而是工业不发达。为此,他们特别注意发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围绕上述三大问题,在全市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热潮。思想解放的突破尽快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政策上调整。为此,他们调整了发展思路,果断将单一战略调整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后花园的“三化一园”系统战略,突出以工业化为核心,明确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翻二番、二十年建成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他们根据本市实际,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注重发展资源型工业,注重发挥“头羊效应”和“簇群效应”,注重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工业,加快资源资本化进程,加速了项目落户该市。

  2、创新政策,打造平台,是清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出台优惠政策、筑牢发展平台至关重要。清远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政策优惠方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服务一优再优。特别是围绕降低投资成本这一核心,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广东省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若干规定》、《清远市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对进园投资的企业,一律实行优惠,每亩荒山坡地只收5000元,每亩水田只收10000元,电价降至0.5元/度左右,水价降到1元/吨左右,除规定要上交省和国家的有关费用之外,政府行政部门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收税不收费。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新办生产性企业,财政采取先征后奖的办法对企业给予1-5年的奖励;对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经营期达10年以上的,所得税实行“免二减三”,即前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事业部门的所有收费严格界定范围和标准,没有列入收费范围的事业性收费一律严禁收取。在园区建设方面,他们采取灵活的办法办园。一是坚持用市场的办法兴办工业园区,实行滚动开发。政府部门对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进行布局,做好总规和详规,由开发商负责开发,园区的基础设施全部由开发商出资建设,园区的招商、征地、拆迁以及管理都由园区开发商负责,园区内企业上交的税收,与园区开发商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税收分成,大幅减少了政府的投入。二是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清远市委、市政府打破传统工业园开发建设的旧模式,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建成生态工业园。对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区制定了“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见成果”的发展蓝图,并一改过去工业园区的传统推平建设和所有项目不分类集中园区的开发方式,由“七通一平’’变为“七通不平”,以组团式、生态型和“大规划、小开发”的原则,实行按多种不同功能类别和各投资主体形成若干个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是以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园区建设。过去,他们先搞土地“七通一平”后,再去招商引资。现在先抓好招商引资,有了项目,再抓工业园区建设,实行以项目促开发、以招商引资促工业园建设。据统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以来,已建有18个园区,引进有医药、电子、制衣、机电、建材、陶瓷、铝型材等近100个项目,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0亿元以上。

  3、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是清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影响投资流向最关键的是生产成本。为此,清远市委、市政府将开发成本纳入到成本收益的硬性约束中。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资,借鸡生蛋。对滞后的交通、能源、城市设施不断改善,在全省山区市率先实现县通镇公路全部硬化目标,使清远从珠三角的“邻居”变成了“门口”,缩短了企业产品的流通成本。二是提高服务水平。近几年,清远在引导服务、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延伸服务、规范服务上狠下功夫,建立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栋楼办事,一个口受理,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和全程式、保姆性服务,砍掉1922项审批核准事项。落实项目责任制,企业检查预约制。在政府各部门设立投诉点和投诉箱,做到投诉有门、监督有责、查处有力。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和干部作风进行督查,发展问题及时纠正,坚决查处。不仅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更重要使各部门的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减少了企业的建设成本。三是改善人居环境。清远市把投资环境建设与招商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突出大气势、大手笔。特别是江滨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政府没掏钱,利用市场化机制和社会资源,做成了该市最美丽的风景带和房价最高、最受购房者欢迎的区域。他们对穿城而过河流的两岸进行统筹科学规划,把沿岸房地产开发与沿岸大道、绿化带、休闲区等设施建设捆绑起来联动推进,使开发更具科学性。

  三、借鉴清远,承接大势逼我奋进。

  2003年以前,永州与清远两市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清远有的指标甚至还落后于永州,比如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清远比永州同期低26.3%。2003年以来,清远通过洗脑和健身,实现了发展的大飞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发很深。我们认为,双牌学习清远经验,实现赶超崛起,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下足功夫:

  1、学习清远经验,必须在思想解放上更进步、更深层。联系我县的实际,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大,不懂、不会、不敢甚至曲解解放思想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此,必须要动大手术,使解放思想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真正落实到解放实际问题上。一要破除思想禁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在多想办法,多出主意,少查文件,少套条款。凡是法律政策没有明文禁止的,都可以闯,可以试;只要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项目建设,有利于双牌发展的,都可以大胆去干。要坚决克服自我安慰、自我满足的心理,突破讲贯例、凭经验的思维定势,敢于人先,勇于突破,在全县造浓唯实不唯上、争先不争言的干事氛围。二要勇于谋事干事。对一些大项目,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具备的条件,要敢想想做。要多找一些可以做的原因,少讲那些不能做的理由,要想方设法做到政策为我所用。对于有些工作,要先干起来再说,或只干不说。三要加大交流力度。建议出台政策,引导干部群众献智献策,鼓励让一大部分干部走出去,再让一大部分外地思想走进来,实现多种思想的集聚,形成强大的思想交流,通过一部分思想开放的人来带动全县的思想大解放。四要调动投资热情。适当鼓励干部参与办企业,支持事业性机构经营实体,引导土地、服务、智力等多种要素参加市场分配,参与企业股份或财政分利。

  2、学习清远经验,必须在政策配套上更完善,更优惠。对照清远市的做法,我们在政策配套上虽有一些相似的做法,但在让利比例、限定条件等方面仍有不少差距。从双牌实际出发,建议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一次修订完善,并进一步细化,明确到具体行业、具体规模、具体比例和具体操作方法。对那些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或无污染的企业,要多让利;对污染大、属国家淘汰类的行业要少让利或不让利,甚至提出一些限制性条件;对我县竹加工行业等一些优势产业要设定准入条件,在达到准入条件的基础上,可以适当优惠,甚至可以重点扶持。同时,在制定优惠政策,要充分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确保政策能推动发展。

  3、学习清远经验,必须在力量整合上更周密,更科学。清远按照“错开平台、优势互补、滚动发展、做大做强”的原则和“集约资源,规模运作”的要求,有效整合土地、交通、行政、人力和市场资源,形成了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双牌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起步阶段,资源利用率低,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没得到充分整合。因此,学习清远经验,必须科学整合各方面力量。在资源利用上,合理关停竹木加工作坊,着重引进高新技术终端产品加工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进一步加强与双牌电站的合作,在明珠工业园形成氯酸盐产业集群,将明珠工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氯酸盐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与南岭民爆的合作,开发其上下游产品,引进烟花生产企业,在南岭建成全省最大的化工基地。在土地利用上,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鼓励集约用地,实行一园多区,降低土地开发成本,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企业融资上,积极搭建平台,加强银企合作,实行强强联合和优化组合,简化信贷手续,提高企业信用度,确保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在用工和人才引进上,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经营,让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确保土地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全面投入工业生产;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方式和培养方式,建立人才流动和集聚的长效机制,充分保证工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

  4、学习清远经验,必须在方式方法上更新颖、更灵活。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清远跨越发展主要得益于其招商引资的大创新和大突破。对照清远市的做法,结合双牌实际,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招商方式。一是以商招商。大胆引进老板投资工业园区,由老板自行招商。二是与开发商合作开发。请中介机构对园区建设进行成本评估后,由政府在成本价基础增加一定比例给开发商,由开发商进行开发,政府与老板合作招商。三是政府建设厂房招商。对前述问题,如果招不到老板,可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投资建设厂房,吸引大的项目落户我县。四是与产业转出地政府或个人合作招商。我们将一个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后,土地整体打包,交由产业转出地政府进行开发,约定一定期限内企业所产生税收在确保县财政实得最低额度的基础上按比例分成。五是吸聚智慧招商。建议聘请一些能人担任招商顾问,尽快成立县政府驻东莞招商办事处,选送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产业转出地交流挂职和到当地一些企业学习、了解一些技术经验,并以此加强与企业老板的联系。同时,建议建立政府与企业老板经常性交流机制和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经常性交流机制。

  5、学习清远经验,必须在优化服务上更到位、更有效。清远那种“宁肯现在日子苦,也为今后打基础”的决心,那种“敢为人先”发展意识,那种“保母式”服务,吸引了大批外来投资。拿我县与清远对比,差距不小,压力不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善软硬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要刻不容缓地加快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产业转移渠道。要刻不容缓地加快基础平台建设,夯实产业转移基础。要刻不容缓地加快城市基础功能建设,构建产业转移的核心。在软环境上,要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尽量取消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行“保姆式”服务,实行检查预约制,打击干扰企业生产的非法行为,使企业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壮大。

  作者系双牌县委办公室综调室主任

作者:朱辉

编辑:李庆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