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我县通村公路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崔福生 编辑:李庆石 2017-02-28 18:52:09
时刻新闻
—分享—

  我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公路一直是我县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本人对全县的通村公路建设情况设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我县通达、通畅工程实施以来,农村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但由于受区位、地形、地势、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至今,我县仍有许多偏远山村未通公路,离党中央、省、市委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十一五"规划建设目标相差甚远。

  一、我县通村公路建设现状

  1、通畅工程实施情况:我县"十一五"规划通畅公路总里程827.5公里,2006年实施农村通畅工程以来,截止2008年底,共完成413.6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50%,完成104个村、701个组的通畅,村通畅率为53%,组通畅率为45.2%。各乡镇场通畅情况见表一:

 

  2、通达工程实施情况: 到2008年底,全县195个行政村已有154个村、1193个组完成通达,共620.32公里,村通达率为79%,组通达率为77%。其中,2003年以前已有104个村通达,里程为351.13公里;2003年至2005年通达工程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共完成29个村,通达里程185.6公里;2006年转由县扶贫办负责实施,完成21个村83.59公里。各乡镇场通达情况见表二:

 

  3、通村公路的管理措施

  通村公路建设的业主系乡政府、村委会,其资金筹集、合同签订、工程施工、质量监管、工程竣工验收、结算等事宜均由乡、村直接负责,交通部门不直接参与。但为了保证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对农村公路建设实施了无偿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在通达、通畅公路建设过程中,公路专业技术人员严把"五关":既路基改造验收关、技术标准关、施工队伍准入关、群众监督关、竣工验收关。对项目实行"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不留死角",确保通达、通畅公路"建成一条,达标一条,畅通一条",均能通过省、市审核验收。

  4、通村公路修建筹资渠道。筹资方式和渠道:争取上级补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群众自愿集一点、民工投一点、在外乡亲捐一点、受益单位助一点的多形式筹集建设。其中,通达工程国、省补重点扶贫村每公里补助6万元,其它村每公里补助4万元;通畅公路改造国、省补12万元/公里。

  二、通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难度大。我县属林区,地广人稀,地质、地貌复杂,相对里程长,施工工程量大,耗资多,尽管广大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很高,多建路、建好路的要求很迫切,但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全县已列入通达工程规划尚未实施的村还有11个,此外,另有未通路,且又未列入通达工程的村有30个。因此,全县实际未通路的村还有41个,以修到各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计算,总里程达247.9公里。

  2、建设资金不足。一是资金缺口大。我县属省级贫困县,人口居住分散,且山区坡高路长,公路建设工程量大,通达、通畅公路的造价相比一般的平原地区要高几倍,甚至十几倍,按照现行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补助金额不到造价的一半。通畅公路从近几年实施情况看,实际造价平均在25万元/公里,多的达33万元/公里,国、省补12万元/公里,缺口资金达13-21万元。通达工程重点扶贫村每公里补助6万元,其它村每公里补助4万元,这与实际每公里15万元的平均造价相差悬殊。这些缺口资金全部要村里自行解决。条件较好的村,可通过自筹、社会融资解决一些,有些村通过一事一议的民主方式农民自愿集资,如打鼓坪林场的西河源村,茶林乡的高峰村,尚仁里乡的黄沙漯村等,人均集资最高额达到2000元,有的户出资达10000元以上,负担沉重,超出了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经济基础较差的村,集资难度相当大,导致修路的积极性严重受挫,逐步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造成未建工程不申报,在建工程进度延迟、工程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有些村受到洪涝灾害严重影响,路基垮塌,由于缺少维修资金,甚至出现了通路不通车的状况。二是计划外建设补助资金兑付难。2006年来,部分村组修路的积极性较高,实施了规划外通畅工程57.22公里,超规划实施通畅工程76.78公里,共计134公里,对这两种情况,中央、省补资金均未作安排,但各业主单位(村、组)仍然要求县交通局按每公里12万元的补助标准兑付,金额达1608万元,兑付非常困难。三是本级财政支持有限。由于我县历史负债重,财政收入基数虚高,导致财政状况异常紧张。县财政每年安排的预算资金,只能确保一些重点修路项目配套使用,对大多数通村公路建设无力支持。

  3、通达公路管理体制不顺。以前农村通达、通畅都由交通局负责,统筹安排,工程的连贯性、系统性较科学合理。2006年开始通达工程划给县扶贫办,由于缺技术、计划分配不合理,规划通达建设里程难以按期完工,至2008年为止,共下达计划259.275公里,只占规划里程862公里的30.1%。

  4、旧的里程规划不科学。2005年,省交通厅邀请海南省的技术员到双牌进行农村路网调查。当时调查的是各村的主路线(村与村之间),没有包含村与组、组与组之间的线路,致使原村道里程比在实施通畅后的里程少,这些超出部分就属超规划里程。2005年县内尚有许多村没有通公路,在调查时这些村的通达里程也未被列入规划内。导致现在已通达的村在实施通畅后,不能列入计划,属规划外通畅项目。

  三、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几点建议

  1、重新规划申报立项。由于2005年规划里程不适应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全县仍有41个行政村没有通达公路,91个村没有通畅公路,建议县政府组建一个专门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重新规划通达、通畅公路里程,积极向上申报,争取尽快纳入新的规划。

  2、争取政策增加投入。搞好我县通达、通畅工程建设的关键仍然是资金问题,特别是双牌交通基础差、公路建设成本高、农民收入低、人口居住散、集资强度大等事实,要求我们如实向上反映情况,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倾斜,适当延长农村公路建设期限,增加通达、通畅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把超规划实施和计划外实施的通畅里程一并纳入补助范围,确保林区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

  3、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导作用。农村公路是一项民心工程,但修路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作为最大受益者的农民更要主动参与。特别是林区资源丰富,经济开发潜力巨大,通村公路修好后,必将极大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给农民算好经济账,让农民看到长远利益,引导农民增强发展意识。同时,把项目决定权交给群众,由群众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协商"方式自主决定。坚持"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干多少补多少"的办事原则,提高农民修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动员社会力量广泛筹资。切实做好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工作,我县林农人均山林面积超过20亩,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通过用林权抵押,贷款修路。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个人参与林业开发,把投入修路资金列入项目建设成本,参与利润分成。要大力发动外出打工能人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形成心系家乡、赶超他乡的积极进取思想,用村与村之间的比较,来激发他们为家乡修路的热情。通过广劈渠道,获得通村公路修建资金的最大支持。

  5、切实加强公路质量管理。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着眼,提高设计标准,加强公路修建质量监管。一方面建成人民群众的放心路、满意路;另一方面尽量延长公路使用年限,降低维修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在发挥专业管理和监理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掌握质量控制要点,着力解决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标准管理体系,严格质量检查考核机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管理,严把原材料进场关、施工工艺关、质量验收关。(本文作者系双牌县委常委)

[责编:何德华]

作者:崔福生

编辑:李庆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