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何 娜:做活“四地”文章 推动塘底跨越发展

作者:何娜 编辑:李庆石 2017-02-28 18:52:08
时刻新闻
—分享—

  全县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双牌发展大家谈"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这次活动的开展,结合县委吴书记5月22日在塘底调研指导时的讲话精神,结合塘底乡的实际情况,乡党委、政府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将淳朴的本色和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推行不对称作战、差异化发展战略,找准一条适合塘底发展的路子,着力做活"生态高地、特产基地、旅游胜地、平安福地"四篇文章,全面推动塘底跨越发展。

  一、做活"生态高地"这篇文章

  发展生态经济是塘底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县委决策的重要体现,更是塘底乡扬长避短、谋求后发优势的战略选择。第一,塘底乡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提。塘底平均海拔860米,耕地面积220公顷,坡度少于25°的低缓坡地150公顷,境内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土壤洁净。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生态作物生长,适宜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第二,塘底乡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全乡森林覆盖率达91%以上,共有森林面积16万多亩,其中经济林5万亩,毛竹林2万亩,林地9万亩,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广阔的林地,构成了塘底生态产业开发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生态经济的强大优势。第三,塘底乡生态理念良好形成,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保障。去年以来,塘底乡提出了"生态立乡"的发展定位,全乡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越来越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环保理念已初步形成,为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

  怎样才能打好"生态"这张牌,真正做大生态高地,做强生态经济?一是着力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首先,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努力建设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生态立乡"发展定位不动摇。其次,构筑生态绿色屏障,把绿化造林、保持水土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来抓。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水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真正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体。二是着力培育优良的生态产业。塘底乡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一方面,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但另一方面却使我乡具备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广阔的山场。要加快塘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希望在山,优势也在山。因此,要克服传统农业观念的制约,着力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种植、养殖产业。同时,在生态产品开发同时更要注重生态品牌的创建,通过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标准化施肥、标准化使用农药和绿色生产、有机生产、绿色蔬菜种植、绿色畜禽养殖等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进村入户、下田入地,确保农副产品的"生态"品质,打响自己的生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着力建设优美的生态村庄。把生态建设与生态资源协调起来,融合进去。在新村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建房上要考虑依山就势或依山傍水,适应地形,把农家小院镶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风、自然水等自然资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韵味。

  二、做活"特产基地"这篇文章

  一般来说,每个地方都要有自己的特产或特色,塘底乡发展特产要充分发挥本乡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始终坚持"产业富乡"的发展理念。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以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要目标。

  (一)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特产生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一乡一品或一乡几品,形成拳头产品,形成全乡特色。一是做大做强秋葵基地,使之成为全乡特色产业。去年投资2万元从菲律宾引进素有"植物伟哥"之称的国菜秋葵经试种成功,今年,新引进秋葵优良品种3类,结合去年试种的品种,已建好以天坪村为中心的600亩秋葵种植基地,预计仅此一项,将为农民增收6000元。二是做好做优水面养殖,使之成为全乡主导产品。以三江渔业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继续依托水面优势,发展网箱养鱼。去年,网箱扩建达1000口,2012年筹资20万元投放美国斑点叉尾鮰10吨60万尾,预计仅此一项将增加渔农收入10000元。今年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力争突破1200口网箱,巩固网箱养鱼在塘底的主导产品地位。三是做足做实林地种植,使之成为全乡传统产业。全力巩固传统种植,全面完成速生丰产林新造2000亩、中幼林抚育5000亩;生姜种植面积4000亩;利用坡地大力种植玉米,种植面积5000亩,其中广西优质玉米1300亩;建好以山苍籽、麻枫树为主的2000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扩大厘竹基地规模,立足本地资源,引进加工技术,办好厘竹加工厂,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

  (二)因势利导,加大特产基地投入。一是鼓励群众自发自筹建设资金,二是引导成立合作组织吸纳社员、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采取入股经营方式筹集基地建设资金;四是通过政府提供优质种子或苗木等补贴群众;五是政府出面与金融信贷部门协调贷款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三)因材施教,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乡"的发展方向,把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农函大、致富能手传帮带、送科技书籍等形式,帮助村民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术,提高致富能力。去年来,该乡共举办科技培训班达10余期,印发科技资料1000余份,树立科技示范户28户。二是提供信息服务。根据本乡山多田少、居民分散、信息不灵、资金短缺的问题,乡政府通过全面考察,帮助他们筛选确定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项目。生产期间还积极为老百姓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三是提供销售服务。一方面乡里成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队,由党政主要领导任队长,专门帮助指导村民搞好农业生产,为他们送肥料、送农药、送技术等;另一方面成立了农产品销售服务队,帮助寻找产品市场,联系客商,解决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四是提供示范服务。在搞好产品联销的基础上举办示范基地,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做活"旅游胜地"这篇文章

  塘底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潇水河的平湖资源,有具民俗风味的瑶族村,有美丽的黄龙岛,有天然的原生态。今年,我们一方面要配合县里搞好潇水平湖塘底段开发,保护好两岸秀美风光;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潜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旅游,借景发挥,填补塘底旅游开发上的空白,努力将塘底建设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把景观、民俗、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大投入,大建设,大开发,建设集观光、采风、采摘、民俗、垂钓、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经济,充分发挥秋葵种植基地的生态效应,发展绿色采摘的体验式农业观光生态游,使之成为我乡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路子。二是建设好黄泥山瑶族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村。乡党委、政府按照"民风民俗"的发展定位,一方面,进行生态建设规划。邀请规划部门对黄泥山村独有的民风民俗对村庄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切实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建设与生态、旅游相匹配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全方位建设好黄泥山瑶族文化村。三是抓好黄龙岛、大佛山景区整体开发。地处乡政府办公大楼对面的黄龙岛三面环水,非常适宜发展集休闲、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乡党委、政府拟定分步建好吊脚楼群式的休闲农家乐;地处高峡平湖的大佛山四面环水,岛上风景优美、绿树成荫,是天然的"氧吧",岛屿周边水质优良,即有网箱养鱼,又有天然鱼群,非常适宜发展为集观光、采风、垂钓于一体的休闲乐园。乡党委、政府拟对两个景点按照"绿色、生态"的发展定位进行整体开发。

  四、做活"平安福地"这篇文章

  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可以促进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继续深化"平安塘底"建设,打造塘底平安福地的形象。一是坚持打防控并举,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二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组建治安巡逻队,加强对沿路村组的巡视,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三是严厉打击农村偷盗摩托车、耕牛、生猪、家禽等违法行为。四是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组织,形成强有力的威慑。五是加强安全生产意识和行为,确保安全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六是做好基层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工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矛盾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处置在萌芽状态,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维护好塘底的稳定,打造好塘底的平安,促进好塘底的和谐,为塘底乡千家万户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中共塘底乡党委书记)

【编辑:姜丽芳】
【责编:唐耀东】

 

作者:何娜

编辑:李庆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