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廖文彪:磥埠

来源: 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廖文彪 编辑:陈瑶 2021-04-06 17:34:57
时刻新闻
—分享—

磥埠,原名垒埠,还有人称垒屋。位县治地的上双牌河对面,双牌水库大坝之下,河流中的浮洲东岸,隶属泷泊镇霞灯村的一个自然村落,一块巴掌大的方寸地,直至今日,也没多少双牌人知晓眼皮子底下这个小不点地方的谜团。

双牌县域由“两山夹一水”构成,是隆起在“零(陵)祁(阳)盆地”与“道(古道州)郴(州)盆地”之间一片大山。潇水纵贯,城镇横列于泷河西岸龙背山的罗家岭下,其南望永山,东对五星岭,北连古雷石镇,系三面环山,中衍平田;永水自西而东随田左右,在浮洲处汇入潇水。县城原为零陵县的一个农村集镇,名泷泊舖,双牌因“泷泊”的古读音俗称而来,1969年冠以县名。“泷”指道县青口至境内古泷泊舖这段阳明山、紫金山结合部河流,因水流湍急而称泷水或泷河。明隆庆《永州府志》记载“道州宜阳乡为泷滩,水流石中而湍,曰泷。自江至庳亭谓之入泷,至零陵界泷泊滩谓之出泷。春夏水渰,漕运其上,为石所病者甚多,泷名二十有四。北百里为麻滩,潇水中滩多不能悉载”;清光绪《道州志》记载“庳滩在州宜阳乡,从州治东行沿江而下四十里,地名江村,有庳亭庙,祀象神。其下曰漫潭,舟行至此谓之入泷,至零陵界泷泊滩谓之出泷,势极险恶,春夏水涨,往往舟为所害”;清康熙《零陵县志》云“两岸岭势陡峭,水从峡谷倾泻而出,急下众滩,叠奔涌波逐浪,凌空飞舞。水愈急,石愈波,舟行涛中,欲没还起。有名滩二十四,至泷泊滩,曰出泷”;唐朝元结曰“上泷船似欲升天,下泷船似入深渊”。“泊”指上下泷河的船只木簰必在此停留,上岸中伙或安宿,二者必居其一,舍此而无他处矣。“舖”指古时驿站,此处是上下泷河的唯一码头,有小街客栈伙舖。明末清初沿泷河劈凿修建了“零(陵)道(州)”旱(陆)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通“零道公路”;1964年建立潇水林区管理局,邮政局取代了昔日驿站,泷泊舖之名亦随之消逝。

潇水素来以“段”称名。这段泷河(泷水)自古道州的宜阳乡“入泷”,两岸尽皆群峰连绵,高山峡峙,悬崖峭壁,一水在崇山峡谷中奔腾倾泄达百余里,河道狭窄、弯多、急流险滩,凡过往船只木簰于沿途皆无停靠之处,至零陵界泷泊舖方“出泷”,昔《零陵县志》载“至泷泊滩地始平,河始宽,水始缓”。双牌这片大山不仅是永州跟道州交界,更是水陆交通要塞,唐朝以“泷水”置县又设军事戍守,如今的西滩自然村十名九姓,即与唐时有关。而磥埠的姓氏复杂又是怎么回事?

磥埠前临河流,背倚延绵大山岭,往上游里许,两山对峙高耸入云,岭势陡峭如刀削斧劈,一个天然的险要隘口,故俗称峡口,即是泷河的“出泷”口,现为双牌水库大坝。因垒埠背靠的大山凸势,使潇水“出泷”即形成一个几公里长的大河弯,名称泷泊滩,斜对岸的古泷泊舖,原有从永州通往古道州乃至广西的“零(陵)道(县)故道”,其下是唐朝的军事守卡遗址及泷水令府雷石镇。

磥埠原为县委党校所在地,1983年《双牌县文物志》记载“汉墓群”一章,曰“垒埠是一个自然村落,有居民十五六户,背山临田,面对潇水,环境幽美,县党校亦建于此。一九七六年秋,党校屋后菜园地,在挖土种菜时,发现青砖,深挖有穴,确认是墓,即上报,后来由省博物馆来人主持清理。这次共清理了两座相连的砖室汉墓。两墓结构相似,由墓道、墓室、耳室等构成,均由青砖砌就,墓顶由专门烧制的状如梯形的青砖砌成,砖的侧面铭文为‘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可见这是东汉灵帝时的墓葬。该墓清理后,出土有陶器残片和铁剑等物。据专家鉴定,系军人墓葬,并有盗墓痕迹。据群众反映,像类似墓地的青砖,原来零散有多处。去年党校用推土机建,亦出现了四座这样的墓室。现察地面并无明显封土堆,估计此处确是一个汉墓群”。

新千年初,笔者为弄清唐朝的“泷水”令府、军事戍守“龙虎关”遗址所在,道州刺史元次山为何要给辞官居家的泷水令唐节题铭作诗,曾多次走访双牌老街、良村、西滩、磥埠、霞灯的诸多老者,因此得知了梅石凼的由来及古雷石镇与良村的关系,也得知了西滩自然村“十名九姓”跟戍守军士的关系。至于磥埠20多户人家有十二三姓,说是明末清初的事,因往来船只木簰多都在泷泊滩停留上岸中伙或安宿,生意甚好,于是就有上游、下游的人家搬来这里做生意,渐渐聚起了村落。

双牌这片大山历来是“楚粤门户”,“湘桂走廊”,“湘南要塞”,又加潇水汇湘江入长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查找“磥埠”村名,据说是因砖头石块垒筑起来驻扎军队的地方,又是临河码头,故名磥(古同“垒”,堆砌)埠,也称垒屋。问及党校蔬菜地里挖出古“汉墓群”这些军人是怎么死的?当年的遗老们众说纷纭,有说那汉墓群的军人们是战死的,有说自杀的,还有说是被奸贼毒药死的,莫衷一是,反正都是“传说”的,“老辈人传下来”的。年代久远了,又是口讲耳听心记的口口相传原故吧。

磥埠原本是茅荒草深、柴草荆刺丛生、林木茂盛之地。东汉皇朝建立后,长沙王为加强边界防御、抑制暴乱并协收过往泷泊滩船只木簰税赋,派驻了一支300多人的军队于此。相传当时的泷泊舖已自先秦有了驿站,这支军队选择在斜对岸临河倚山之地驻扎,因此地是泷河的“出泷”处,其下是数里长的泷泊滩河流大弯,湾下是雷石凼,跟河西岸的泷泊舖遥相呼应,方便于交通和情报传递。军人们在这里舞刀挥锄铲除刺草柴树,搬砖垒石建筑起了一栋栋房屋,故称垒埠,又名垒屋。正值和平年代,他们平时除了各种军事训练,就是派人过河去泷泊舖协助收缴上下泷河船只木簰税赋。后来因为边界长久平安无事,最主要的是山区人口稀少,养活不了这一支几百人军队,后来就被调走了三分之二,只留下来一百余名军人仍然在这里坚守。然而正所谓“若无远虑,必有近忧”。谁知到东汉灵帝刘宏的中平三年,因为横征暴敛税赋,广西那边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波及周边地区,湘南多地亦起事反抗税赋,泷河上下的船老板和放簰人也趁机团结起来闹事,各纠集当地中青年壮汉,发誓要推毁垒埠这个兵站!沿河各路人马已联络好,暗中约定了时间,待兵站知道这个消息已经晚了。起事者乘船乘簰于那日一下子涌来泷泊滩,足有上千之众,只听得一声呐喊,就弃船弃簰如潮水一般涌上了东岸,把个偌大的兵站团团的包围了起来,又听一声声嘶力竭的喊叫,众人杀将了进去,见人就砍,见东西就砸、就抢,犹如土匪强盗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百余军士毫无半点思想准备,只得临阵仓促应战。顿时,人嘶马叫,你杀我砍,乱作一团,最后一百余名军士无一幸存者,纠集来的上千人也死伤过半而结束。为此,朝廷大力褒扬了这一百余军人为勇士,实行就地厚葬,并给家属大加抚恤;但凡参加这次暴乱者,没几个落得好下场。

在寂静了上千年之后的明末清初时,古老的垒埠又迎来了新的主人,而且在渐渐地发展壮大。这时的泷河沿岸虽然有了“零(陵)道(州)故道”,但人口比那时多得多了;又因“南宋,嘉定年间,太守林志祥捐俸,命(民)工沿泷(河)凿山开道,经数月,迄功,自庳亭达永(州)之雷石(凼)遂为通道(明《永州府志》、清《湖南通志》载)”,往来的船只木簰也不是昔日可比。看到泷泊滩西岸的泷泊舖生意火爆,于是上道州、下永州有生意头脑的人,就相中了这古老的垒埠,举家迁徙来垒屋安家,做船老板、簰老板停泊上岸的中伙和安宿生意,这样天长日久就聚起了村落。上世纪四十年代修通了“零(陵)道(县)公路”,船簰停泊生意剧减,聪明的磥埠人就改行务农捕鱼了。

磥埠的古“汉墓群”因小而成了一个谜,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但岁月记着它,历史知晓其真相并且记载着这一切,这就够了。

【二审:兰莉 三审:周凌文】

来源: 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廖文彪

编辑:陈瑶

本文链接:https://www.spxrmt.com/content/2021/04/06/91606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