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绿为底 产业生金

来源:新湖南 作者:邓晶琎 编辑:唐雯 2021-04-19 09:32:48
时刻新闻
—分享—

(夕阳下的山水洲城长沙秀美如画。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首席记者 邓晶琎

四月芳菲,三湘大地水清岸绿,生态文明建设拾级而上。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绿色引擎”的驱动下,“一湖四水”沿岸,大块头、高能耗重化企业有序退出;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大产业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能。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湖南殷殷寄语——

“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四月池水满。株洲清水塘,又见清水湾。

“期待公园开园的那一天。”4月18日,看着即将建成的清水塘城市公园,石峰区霞湾新村村民冯维满怀期待。

2018年12月,冯维见证了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关停。261家化工冶炼企业自此全部搬出,湘江最大污染源彻底消除。

这场铭刻历史的大搬迁,不是污染转移,而是凤凰涅槃——

在醴陵,最早搬出的旗滨玻璃建成花园式厂房,仅一条生产线产值就超过老厂;

在衡阳,承接株冶搬迁的常宁市水口山,以全新技术装备赋能,崛起大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

湘江石峰段水质由国家Ⅲ类水质提升到国家Ⅱ类水质,空气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至2020年的317天。

今年4月1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在清水塘调研时强调,实践证明,只有咬咬牙、跺跺脚、挺过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清水塘的脱胎换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12月24日,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片区,建设中的三一石油装备项目一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摄)

曾几何时,在湘江沿线,以清水塘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和“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行业,是沿江地区的长期“饭票”。其沉重的产业结构、粗放的发展方式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湖四水”联通长江、辐射全省,守护好一江碧水,是湖南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6年12月,湖南成立了以时任省长许达哲担任组长的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打响了一场场向顽瘴痼疾开刀的攻坚战——

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全面完成流域内重点区域企业搬迁、关停;

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再部署,3至5年内化解落后产能1500万吨;

对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面“体检”,达不到换证许可的企业一律退出;

对全省范围内“地条钢”生产企业实行有奖举报,防范“死灰复燃”;

环洞庭湖区的造纸企业两年内分阶段退出。

这场经济结构调整的自我革命,改革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湖南历史上前所未有。

这些年,全省关停426座煤矿、1000多家非煤小矿山;退出化工、造纸、冶炼、钢铁等规模企业5000多家。

到“十三五”末,湖南不安全的、落后的、环保不达标的产能基本出清,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湖南获评为优秀等级。

春日雨后,长江岸线郁郁葱葱,群鸟翱翔。

繁忙的城陵矶新港集装箱码头,一艘艘靠岸货船用岸电接电。

“2017年实施‘油改电’后,停靠船舶接用岸电,船上废水废物全部上岸统一处理,处理后的水还可再次利用。”省港务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尹显东介绍,绿色已成为城陵矶的最亮底色。

2020年,城陵矶港区进出口贸易额达371亿元,带动岳阳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

(岳阳城陵矶港环保提质改造项目巨型“胶囊”形散货仓库沐浴在阳光中。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典波 摄)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湖南深入人心,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

长江岸边,有着30年发展历史的巴陵石化己内酰胺项目,搬入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既解决了“化工围江”难题,又为产业链延伸“强筋健骨”。

洞庭湖畔,“腾笼换鸟”间引凤筑巢。常德以“产业立市”,以中联建起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成长为首个千亿产业。

沅江市在造纸企业关停后,探索发展芦苇食用菌,吸纳近5万人就业,发展成为洞庭湖区特色产业。

一湖安澜、一江碧水,湖南在绿色蝶变中,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18年以来,湖南连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布局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集聚了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产业,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成为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中联重科等4家湘企进入“全球工程机械50强”,形成国内行业“断层”优势。

“钢铁巨子”华菱集团,旗下产品闪耀全球多个“超级工程”,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神十”返回舱、珍贵月壤落户韶山;湖南科技大学牵头研发的“海牛Ⅱ号”,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

(4月16日,互联网岳麓峰会在长沙开幕。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童迪 摄)

办一场盛会,兴一个产业。

4月17日,在累累硕果中落幕的岳麓峰会,带着“中三角”的梦想,角逐着新的增长极,成为引领互联网领域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就在岳麓山下群英论道之时,长沙市望城区无人农场里,无人驾驶旋耕机正在田地中耕出“数字经济”的新宽度。

从首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开工,到首个无人农场投运,湖南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种业创新和智慧智能农机产业“两个高地”,努力填补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4月10日,长沙望城区,无人拖拉机、抛秧机在田里演示。何佳洁 顾荣 摄)

今年以来,湖南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抓手,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

一大批创新成果,成为国家名片,走向世界;一个个产业项目加快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三湘大地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连日来,行走三湘大地,一幅幅春意盎然、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金甲村,村民用上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污水得到了集中处理,还渠塘河湖一片清畅;

宁远县仁和镇冯石村,美丽的小公园取代了闲置的土砖房和脏臭的垃圾堆,成了村民健身活动的好去处。

从过去“求生存”到如今“求生态”,湖南不少乡镇开出人居环境整治“良方”,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农村厕所改造,是“小角落里的大民生”。湖南在全国首创“首厕过关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农村改厕模式并实践于第一个厕所,经过验证可行后再全面推广。

在“首厕过关制”诞生地岳阳市云溪区,青石村村民李亚平感慨:“政府帮忙实施农村改厕,自己一分钱也不用花,比原先的蹲坑茅厕好多了!”

(衡阳县金兰镇十里村,成群的白鹭在刚翻耕的农田里嬉戏。刘欣荣 张兴宇 摄)

守护好一江碧水,湖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长沙勇挑省会担当,让“网红”更“长红”。

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一片近600亩的水域环绕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被称作后湖。漫步其间,湖面碧波荡漾,岳麓山秀丽,自得山水之乐。

6年前,这里是长沙市湘江以西最大的城中村,后湖还是一个被垃圾填埋、逐年缩小的“臭水死湖”。

历经生态修复、有机改造、产业培育,如今的后湖环境优美,湖水清澈,形成了一座集原创艺术创作交易、湖湘文化展示、艺术休闲娱乐、传统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无边界艺术园区。

这些年,湖南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大整治,全省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地级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100%。

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让湖南近5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8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湖南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如诗如画、赏心悦目的美丽湖南正阔步走来。


来源:新湖南

作者:邓晶琎

编辑:唐雯

本文链接:https://www.spxrmt.com/content/2021/04/19/919884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