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牌:瑶山出“瑶米”,巧计治抛荒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拥军 奉诗佳 编辑:唐雯 2021-04-23 18:13:38
—分享—

条播红米旱稻_副本.jpg

本网讯(通讯员 黄拥军 奉诗佳)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四月上旬,当各地浸种、育秧热火朝天时,在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新立村,农民们三人一队,翻土、撒种、覆土,转瞬间一丘田已经播种完毕。与水稻完全不同的种植方式,正是瑶山中传承千年的 “瑶米”“干禾谷子”——红米旱稻。

红米旱稻种子_副本.jpg

红米旱稻不是新作物品种或外来作物品种,而是上千年前瑶族群众在双牌县上梧江一带,在山上种植的一种古老的农作物。为了解决山区粮食不足问题,村民常年在海拔300米到800米的新种植的幼林地或尚未成林的林地里,姜、稻轮作,直至树木成林。

上梧江瑶族乡新立村是一个典型的以林、农业为主的山区村,农田沿河流呈条状分布。受地形影响,距离水源较远的农田取水不便,多用于种植红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因农业生产的成本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在家里种田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导致出现种田“空巢”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抛荒农田“活”起来,上梧江瑶族乡在发展“本土特色”农产品上下起了狠功夫。

当“红娘”,牵线流转土地

“我家三个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家中3亩田现在交给村委会统一流转,既不荒芜农田,每年还有转让费,比我自己种划算得多。”新立村五组的村民奉元耀在村委会确认自家责任田流转合同时说道。

为了解决耕地抛荒难题,新立村按照“自愿、互利、简便”原则,引导种粮大户兴办“托田所”,与外出务工的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49户农户原本零星分散的田块,汇聚形成100余亩连片的“示范区”,集中种植红米旱稻。

示范区有了,种了有用吗?不少村民对此很担忧。“那一片离河流远,种干禾能赚多少钱呢?”今年照常种植水稻的奉大伯说道。

做“保姆”,旱稻破水源制约

3月下旬,除草、垄沟、施肥,前期的备耕工作已全部完成。清明过后,气温回升,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林文忠赶紧带着种子和专业技术人员来了村里,指导第一轮播种。

“每亩地的播种量在1.5到2公斤之间,前期用旱育保姆拌红米旱稻种子播种,这样能防止红米旱稻株植矮化。条播要以南北线状为主,这样能增加生成期的光合作用,结出的稻米更香。”示范区承包人奉小元笑呵呵的,一边跟着学,一边说:“我现在就是这红米旱稻的‘田保姆’。”

农户播种_副本.jpg

红米旱稻因根系发达,生长过程中主要依靠天然雨露滋养,不需人工灌溉,抗旱能力优于国内外所有已知旱稻品种。因此,在这片缺水的“示范区”,稻种展现出了自身独特的适应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收获的红米旱稻纯天然、原生态、无农残无污染,稻味十足,市场行情看好,去年已经卖到了30元一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瑶山的山坡上,红米旱稻正在拔节成长,春风拂过稻田,仿佛已经闻到收获时节那浓浓的稻香。

【二审:兰莉  三审:周凌文】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拥军 奉诗佳

编辑:唐雯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